“量子计算离商业应用还有20年?”面对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保守预测,Google量子人工智能负责人Hartmut Neven近日直接“开杠”:“不用等那么久,我们五年内就能让量子计算机干点传统机器干不了的大事!” ![]() 在路透社的采访中,Neven信心十足地公布了Google的量子商用路线图。据他透露,Google计划在五年内推出首个商业化量子计算应用,重点瞄准材料科学领域——比如研发更高性能的电动汽车电池、加速新药开发,甚至挖掘突破性能源技术。“这些领域需要模拟复杂的分子结构,传统计算机算上几百年都搞不定,但量子计算机可能只需要几分钟。”Neven举例道。 这番豪言显然剑指黄仁勋的“泼冷水”言论。今年1月的CES大会上,黄仁勋曾直言量子计算商用至少还需20年,并调侃“说15年是太乐观,30年是太悲观,20年刚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数字”。此言一出,量子计算相关企业市值应声蒸发80亿美元,行业士气大受打击。但Google显然不服气,Neven甚至搬出AI发展史打比方:“当年ChatGPT横空出世前,也没人相信AI能这么快落地——量子计算可能正在经历同样的转折点。” 事实上,Google在量子领域的“憋大招”早有迹象。自2012年起,这家科技巨头就持续投入研发,先后推出多款量子处理器,最新发布的Willow芯片更在2024年底实现关键突破:用量子计算机解决了一个传统计算机“算到宇宙毁灭也算不完”的超级难题。尽管具体细节保密,但这无疑为五年商用计划增添了底气。 不过,量子计算的商业化究竟难在哪?Neven坦言,最大的挑战在于让量子计算机稳定运行足够长时间来执行复杂任务。目前Google的量子处理器虽然能完成特定计算,但容错率仍是痛点。对此他比喻道:“就像早期飞机刚发明时,人们也不相信它能跨越大西洋——我们需要的是持续迭代。” 这场“五年VS二十年”的赌约背后,其实藏着更深的行业角力。若Google真能兑现承诺,意味着量子计算将跳过实验室阶段,直接进入能源、医药等万亿级市场;而黄仁勋的谨慎判断,或许源于对现有GPU生态的维护——毕竟量子计算一旦成熟,可能动摇英伟达在AI算力领域的霸主地位。正如网友调侃:“黄老板可能既怕量子来得太早,又怕它来得太晚。” 眼下,这场科技巨头间的“时间战争”已拉开序幕。究竟是Google用Willow芯片改写游戏规则,还是黄仁勋的“二十年预言”成真?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早揭晓。 |
原创栏目
笔记本热点
笔记本视频
IT百科
笔记本热词
网友评论
聚超值•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