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评测室大曝光 最全本本评测知识手册评测室大曝光 最全本本评测知识手册

2010-03-16 00:06 出处:PConline原创 作者:PConline评测室·潜虫 责任编辑:weixianyin

PC卡插槽

  这个是笔记本上的一个万能扩展端口,评测文章中也称PC卡扩展槽。PC卡插槽也是象VGA输出端口一样的笔记本电脑标准装备,PC卡属于工业标准(PCMCIA规范),在许多中型数码设备和工业控制设备上也广泛应用,但是日常最多见到的还是在笔记本电脑上。


双层PC卡槽

  可以这样说,在USB和IEEE1394这样即插即用的端口出现之前,PC卡插槽是笔记本电脑上唯一真正支持即插即用的端口,而且因为PCMCIA规范获得广范的支持,市场上PC卡产品可谓多不胜数,为笔记本电脑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扩充选择。

  PC卡插槽相当于台式机的PCI插槽,不同之处在于PC卡插槽是即插即用的,允许在操作系统运行中停止PC卡设备,与PC卡插槽配合的扩展卡称为PC卡,按照外形来分有Type I/II/III三种,3者的长宽度均为85.6×54mm,区别在于厚度,TypeI是3.3mm,Type II 是5.0mm;Type III是 10.5mm,它们的接口是完全相同的,都是68针,因此只要PC卡插槽的厚度允许,三种规格的卡都可以通用。

  之所以有厚度的区别是因为内置的设备要求不同,例如内存就可以置于最薄的Type I卡中,但是微型硬盘就至少需要TypeII或者Type III卡的厚度才能容纳得下。在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都是Type II的插槽,两个Type II的插槽叠加在一起就可以容纳Type III的卡,大多数主流光软互换机型和全内置机型装备2个Type II插槽,大多数超轻薄机器都只装备一个Type II插槽。

Express Card插槽

  随着用户对更高带宽和灵活性的需求,PC卡已不能满足要求,一种新的ExpressCard技术将会取代传统的PC卡。与传统PC卡技术的最大不同在于,ExpressCard技术采用最新的PCI Express和USB 2.0界面,在外围设备与主机系统之间直接提供热插拔式的连接,而不需要在系统的芯片组与插槽之间架设一个桥接芯片。ExpressCard标准承诺向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提供更薄、更快、更轻的扩展模块。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将这种模块插入其系统来添加诸如存储器、有线或无线通讯卡及安全装置等硬件功能,目前不少的无线上网卡如EDGE等都是使用新型的ExpressCard技术。


Express Card支持越来越多的外置功能卡

ExpressCard与PC卡的不同:

  虽然ExpressCard技术借用了现有PC卡技术中的许多特性,但前者在外型尺寸、性能、可靠性、适应性、热插拔和自动设置等多种特性之间达到了更理想的平衡。ExpressCard标准与PC卡之间有诸多不同之处:

1. 尺寸。ExpressCard模块在物理尺寸上约为PC卡的一半大小,同时重量也更轻。
2. 传输速度。ExpressCard模块采用的是优于PC卡PCI并行总线接口的串行数据接口,其在减少界面所需信号数目的同时提高了总线数据传送的速度。
3. 成本。就其系统和机械设计方式, ExpressCard技术拥有更低的制造成本。
4. 更省电。ExpressCard模块的功耗将比传统的PC卡更低。
5. 易用性。由于省去了打开机箱的麻烦,ExpressCard模块使得为台式机安装新组件更为简便。而且使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之间能通过热插拔方式方便地交换外设。


ThinkPad T60同时支持PC卡和Express卡

两种尺寸规格及应用

  ExpressCard模块的物理尺寸具有两种规格。一种是宽度为34mm的ExpressCard/34,另一种是宽度为54mm的 ExpressCard/54。它们的长度均为75mm,厚度均为5mm。主机系统可以为这两种宽度的模块中的任何一种提供相匹配的插槽。应该注意的是,34mm模块的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兼容于54mm规格的插槽当中,而反过来却不行。

  所有基于PC卡的应用均可采用ExpressCard插卡替代。较小的ExpressCard/34形状由于可以提供足够的电力,充分的热耗散及较少的占用面积所以具有更宽广的应用领域,包括:有线或无线通信、各种快闪存储卡、小型的(一英寸)光存储或磁存储、安全身份识别卡等应用。

  模块的开发者们希望更多的采用体积较小的ExpressCard/34形状,但有一些应用则只能采用ExpressCard/54模块。如:智能卡和FC卡读卡机以及1.8英寸硬盘驱动器等。在这些应用中所采用的介质比ExpressCard/34模块所兼容的介质宽。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,未来这些应用中的一些将有可能被移至更小的34模块内。比如电视调频卡及高性能通讯装置等。

键盘也能翻页,试试“← →”键
本文导航
第1页:1、评测环境及流程简单说明
第2页:2、笔记本评测知识——外观工艺
第3页:3、笔记本模具材料——ABS工程塑料/镁铝合金
第4页:4、笔记本模具材料——钛合金/碳纤/PC复合
第5页:5、笔记本模具材料——皮革/烤漆/环保材料
第6页:6、笔记本评测知识——做工质量
第7页:7、笔记本评测知识——人性化设计
第8页:8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USB
第9页:9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HDMI/DVI
第10页:10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VGA/S端子
第11页:11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RJ45/RJ11/1394
第12页:12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扩展卡插槽
第13页:13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串口/并口
第14页:14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读卡器/音频
第15页:15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红外/蓝牙无线
第16页:16、笔记本接口设计——光驱扩展/扩展坞
第17页:17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键盘输入体验1
第18页:18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键盘输入体验2
第19页:19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触摸板
第20页:20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功能快捷键
第21页:21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指示灯设置
第22页:22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影像效果体验
第23页:23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音响效果测试
第24页:24、笔记本操作体验——散热噪音控制
第25页:25、笔记本评测知识——配置查看及功能分析
第26页:26、笔记本评测知识——软件系统与BIOS设置
第27页:27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整机测试1
第28页:28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整机测试2
第29页:29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处理器测试1
第30页:30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处理器测试2
第31页:31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处理器测试3
第32页:32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内存测试
第33页:33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硬盘测试
第34页:34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显卡测试1
第35页:35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显卡测试2
第36页:36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游戏测试1
第37页:37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游戏测试2
第38页:38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游戏测试3
第39页:39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游戏测试4
第40页:40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游戏测试5
第41页:41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电池续航测试
第42页:42、笔记本性能测试篇——高清播放测试
第43页:43、笔记本评测综合评价和总结

为您推荐
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加载更多
热门排行

笔记本论坛帖子排行

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
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